溝通表達

征服聽眾的說話技巧:提高連結、降低消耗

 「說話時,抓住聽眾注意力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從開始教學以來,我就一直在觀察,真正能夠抓住人心的聲音,應該具備什麼特質。

  你有沒有注意到,有一些人說話的聲音很好聽,會讓你很想繼續聽下去;但有一些人明明聲音也很悅耳,你卻一直很想逃走。有一些人的聲音沙啞,並不好聽,理應會很不耐聽,卻能一直吸引你,讓你不知不覺就認真聆聽。是什麼造成這樣的差異呢?


「讓人聽不下去的說話方式」

1. 講了很久卻沒講到重點 — 令人失去耐心

2. 語氣太沉悶 — 沒感覺就聽不下去

3. 缺乏肯定的語氣 — 無法說服別人繼續聆聽

4. 內容太深奧難懂或專有名詞太多 — 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和疲勞

5. 過快的語速 — 精神轟炸,疲勞感太高

6. 態度輕浮或高傲 — 感覺不到講者在聽眾身上的用心,讓人不想聽



「讓人想一直聽下去的說話方式」

1. 講者說話幽默風趣

2. 精準的比喻讓人很有感

3. 內容分段令人很好理解

4. 講者的個人魅力很強

5. 令人舒服的語速和語調

6. 態度真誠

就在我蒐集這些說話加分與扣分要素的過程中,我發現可以歸納出兩個大方向,就是「連結強度」與「消耗多寡」。



連結與消耗的影響

第一個方向,是聽眾與講者之間的「連結」,決定了聽眾主動參與的程度。正向的連結,通常來自聽眾本身對主題的興趣;不過在聆聽過程中對講者產生的喜歡、尊敬、好奇,甚至敬畏崇拜的心情,也會讓聽眾以更主動的態度聆聽,想要多去了解講者想說些什麼。主動的態度,不僅專注力強,也會讓聆聽者有更多的創造力,一邊聽、一邊去思考這些內容與自己的關聯,留在記憶裡的時間就比較長。

簡單來說,講者本身表達的態度,是會對連結的強度造成影響的。如果聽眾本來對主題很感興趣,但講者說話的態度很差,可能會讓聽眾開始產生不好的感受,變得不想聽他說話,聆聽的態度轉為被動,並因此失去連結。

第二個方向,是聆聽過程中感受到「消耗」的多寡。當我們在聽別人說話時,多多少少會消耗腦力、精神去理解。如果消耗的程度太高,會讓我們的大腦無法負擔,於是將大部分的內容右耳進左耳出,這樣傳達的效率就會很差了。

我們在生活中,應該也有很多充滿「消耗」的聆聽體驗,像是一場會議中,報告者一口氣想要講太多內容時,會造成聽者大腦的負擔,對資訊消化不良。這時你會看到與會者的眼神開始渙散,或是分心做些其他的事情,這就是消耗太大帶來的影響。

「提高連結、降低消耗」,就是我們在說話時要注意的兩大目標,也就是讓聽眾感到有興趣,主動聆聽,並且能夠在聽眾聆聽的過程中,盡可能減少疲乏。

說話能夠考慮的層面是很多元的,例如聲音的表達意圖、說話的架構、用詞,或是其他視覺輔助等等。如果能夠在更多表達的層面上,都做到「提高連結、降低消耗」,就能讓不同層面的正向效果互相加乘,讓表達更有效率。


加強連結的方法

關於提高連結,你可以這麼做:



1. 第一印象

打理好自己的外在形象,讓人覺得有備而來。這會給人一種受到重視的感覺,所以別忽略外在形象的影響力,因為這能讓人感受到你的用心。當別人覺得你把他們放在心上,他們才會把你放在心上。

你也可以配合聽眾的喜好和期待去做打扮,例如依照對方單位的代表色,來挑選領帶髮飾等配件的顏色;或是預判參與者可能的打扮風格,偏向正式還是休閒,用穿著拉近彼此的距離。



2.聽眾為王

以聽眾的期待為優先,早點切入正題,千萬要避免太冗長的自我介紹和前言。如你的學經歷跟觀眾想要聽的主題無關,就不用花太多時間去介紹那些部分,談談必要的就可以了。

再來就是在開始你的主題之前,先跟聽眾聊一聊為什麼會有這場對話。這會讓聽眾有心理準備,尤其是對比較沒有耐心的聆聽者,讓他們一開始就先知道你的溝通目的,會讓他們比較有耐心聽你說完。



3.眼神手勢

眼神的交流可以強化說話者的自信,也會讓聽眾覺得被照顧到。另外,眼神的方向也是聲音的方向,別忘我們的聲音是一種邀請,如果聲音缺少了表達意圖,就不容易抓住聽眾注意力。因此說話時,請多利用手勢,讓聲音進到聽眾的心裡去吧!



4.引發共鳴

和觀眾之間擁有一些共同的情感,可以快速拉近你們之間的關係。有時候你可以講一個故事,讓聽眾跟你一起進入相似的情緒;或者適當地揭露一點你自己的故事,讓聽眾覺得你跟他一樣擁有血肉之軀,也會有脆弱或需要幫助的時候。



降低消耗的方法

關於降低消耗,你可以這麼做:



1.確實傳達

如果你說話口齒清晰,可以讓聽眾在接收時更輕鬆;但如果你說話不標準,其實也沒關係,只要說話慢一點點,也能讓聽眾很輕鬆的聆聽。關鍵在於:你確定你的話語有確實傳達到聽眾那裡。

常常去確認聽眾是否聽到而且跟上,是一種好習慣。如果你是語速過快的人,發現自己講太快聽眾沒跟上,就不妨在知道大家沒跟上的時候,用慢一點的速度重複一次剛才的重點,這樣就能幫助聽眾補上自己聽漏的部分,也算是傳達到了。



2.降低門檻

多用聽眾已知的事物來解釋他們未知的部分,也就是利用貼切的比喻幫助聽眾理解和記得。聽眾理解時所費的時間越少,他們就有越多腦力將資訊消化。

說話時,如果句子很長,資訊量太大,可能在過程中造成聽眾的負擔。你可以採取每兩到三個字就斷句的方式來說話,因為資訊被拆分成許多較小的單位,會讓聽眾理解速度加快,就有餘裕進行深度的消化。

「如果優秀的人才之間缺乏互相交流與學習的機會,將會對企業的成長造成阻礙。」(一氣呵成)

「如果 — 優秀的/人才/之間 — 缺乏 — 互相/交流 — 與學習/的機會 — 將會對/企業/的成長 — 造成/阻礙。」(頻繁斷句)



3.分段表達

如果你要傳達的內容,是具有知識含量,或是比較複雜,建議你可以切分成多個小單元,並且在單元之間留白,給聽眾一點時間沉澱。

說話時,依照內容的段落來安排停頓,這樣不僅可以讓說話的架構更清楚好懂,也能透過停頓,讓聽眾有時間可以沉澱所聽到的內容。只要聽眾把內容消化得好,記憶能保留的時間就長。



4.豐富體驗

如果人一直維持同樣的姿勢做一件事,是很容易感到疲倦的。聆聽時也是一樣,人類的感官是很多元的,我們若長時間只用單一的接收訊息,很快就會覺得累了。

我在進修 AL 加速式學習的教學法時,認識到人的學習感官分為「視覺」「聽覺」「思覺」和「動覺」四種類型。

◎視覺:在觀察與製圖中學習

◎聽覺:在聆聽與口說中學習

◎思覺:在解決問題與思考中學習

◎動覺:在實做與動態中學習



所以除了聽覺的口說與視覺的投影片,你偶爾也可以讓聽眾靜下來思考一些問題,或是讓他們動手實作,滿足思覺與動覺的需求。

我在講課時,通常會邀請聽眾跟我互動,進行簡單的問答,像是我說「我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早起的鳥兒~」聽眾就會回我「有蟲吃!」互動性高,就能提高連結。另外,讓聽眾彼此之間產生互動,也會讓體驗更深刻,像是分享彼此的心得,或是針對問題進行討論,一同找出解決方案。這些多元的刺激,能讓聽眾的大腦靈活不僵化,消耗自然就會減少。

以上只是我個人整理出來的心得,我相信你也會有一些對於增加連結與降低消耗的做法。總之,只要掌握這兩個大方向,抓住聽眾的注意力,就能讓你的表達事半功倍!



本文作者:羅鈞鴻(小虎老師)

作者官網:聲音教練 羅鈞鴻 小虎

本文擷取自:有溫度的溝通課:透過聲音理解對方的思維慣性,使你的表達真誠有力量

責任編輯:BFA 簡報 編輯部



有溫度的溝通課:透過聲音理解對方的思維慣性,使你的表達真誠有力量

★一開口就打動人心的秘密,來自溝通的「溫度」

★透過聲音理解對方的思維慣性,讓你的表達真誠有力量!

「先聽懂,再開口。」

讓說話,成為一種邀請。

透過聲音,更好地成為自己,並且更好地與人溝通。

當你說的話有溫度,

表達的意向自然就會開始流動。

表達力測驗:晶片製造流程怎麼讓外行人聽懂?台積電主管教你表達力

表達力升級測驗!多數人都沒有在半導體公司工作過,如果你要告訴別人,晶片是如何做出來的,還要讓外行人一聽就懂,你會怎麼說?

  1. 台上講者振振有詞,台下聽眾睡成一片。這樣「慘不忍睹」的報告情境,大家或多或少都經歷過。

  2. 上台報告時,專業艱深的內容要以生活化比喻包裝。運用生活中親切、好懂的案例,簡化複雜的概念,能讓聽眾更好理解。

  3. 本文就口頭表達、圖像表達各舉一個案例,說明生活化比喻的妙用。


不知道大家在職場上,有沒有類似經驗?有一個專案,老闆希望你做研究分析,因此,你約了一個時段向主管報告。

很不幸地,可能你報告的內容太專業了,過程中主管不斷提問,耐心漸失⋯⋯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可想而知,只有 4 個字:慘不忍睹。

以前在台積電工作的時候,我也遇過這樣的經驗。

我的報告內容太專業了,我自己覺得沒什麼,但老闆有時真的聽不懂,就算他勉強聽了,過幾天也會忘掉。

後來我發現,有一位同事很常在報告時善用生活化比喻,他會將很複雜的資料,用生活中的比喻清楚表達。

報告是一般上班族最能「被看見」的時候,報告表現得好,就容易被老闆記住。

久而久之,老闆就覺得他的報告,他的表達,他的邏輯,都比別人更好,年底要打績效,自然會想到他。

喜歡打比喻說明的人,比較有幽默與創意力,當然在表達方面,也比較能讓對方聽懂你要表達的東西。

例如,有對夫妻常常爭吵,個性也非常不一樣,因此,我們可以打比方,夫妻當中,老公像蓋子,老婆像鍋子,這對夫妻就是鍋蓋不同組,蓋起來不密合。這樣的生活比喻,能讓別人一聽就懂。

口語表達力:用製作 Pizza 過程,比喻晶片製造流程

一種常用的方法是,先把半導體的製造流程畫出來。

每個流程都非常專業,要先有設計,依據設計圖製作光罩,然後進到晶圓製作,晶圓經過多次光罩處理,其中每次的步驟都包括感光劑塗佈、曝光、顯影、腐蝕、滲透、植入、蝕刻等等。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裡,有沒有快放空的感覺?內容太專業了,也不吸引人,按這個思路說下去,你會發現,講的人振振有詞,聽的人睡成一片。

那我們可以怎麼說呢?

換一個方式,你可以問:大家吃過 Pizza 嗎?好吃嗎?你們知道哪家 Pizza 店超級好吃嗎?藉由幾個生活化的問題,讓大家熱烈討論。

接下來,你可以說:你們知不知道 Pizza 的製作過程,其實很簡單?因為 Pizza 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物品,它的製作過程,大家都會聽得津津有味。

這時候,你再從 Pizza 製作過程,對應到半導體的製造過程,就能讓更多人聽懂。

你可以問:大家喜歡吃什麼樣 Pizza 的口味呢?Pizza 的種類非常多,每個人喜歡的口味也不一定相同,因此在製作披薩前,要先弄清楚消費者需要什麼口味。

半導體的晶片製造也一樣,在做晶片前,也要先了解客戶到底想設計什麼樣的晶片。

把披薩送進烤箱前,你會加上一些番茄醬、乳酪、你喜歡吃的食材,接著設定烘烤時間,過幾分鐘後,我們就可以吃到非常好吃的 Pizza。

晶片的製作也有點類似,製作晶片時,我們會經過好幾百道程序,這包括曝光、顯影、腐蝕、滲透、植入、蝕刻等等製程。所有程序都結束後,晶片的製作才算完成。

這樣子說明,溝通效果一定比較好,對吧?

圖像表達力:10 個產品良率,如何用 1 張圖說明?

再分享一個我在輔導企業時看到的問題。曾有家公司希望品碩創新的團隊,可以協助他們建立持續改善及價值觀變革的文化。

有一次,我參加他們的會議,一位同仁在報告公司所有產品的生產良率狀況。總共有 10 個產品,因此他就畫出了一個趨勢圖,圖中包含 10 條線,分別代表每個產品的良率。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一張圖畫 10 條線,你看完會有什麼感覺?我當下感覺不太舒服,一件簡單的事,被這張圖弄得很複雜。於是我問他:能不能用生活上的比喻,來說明這 10 個產品的良率?

舉例來說,可以用紅綠燈的方式呈現。在生活上,我們知道紅燈停、綠燈行。紅燈代表有問題,綠燈代表沒問題。

如果把 10 個產品放在一個表格呈現,只要表格裡完全沒有紅色,就代表這週的產品都通過目標值,只要 2 秒鐘,就能報告完這張表。

如果 10 個產品中,有一個產品的顏色是紅色,代表這個產品良率偏低,那就只要針對這個產品做補充即可。

我在台積電的時候,也常用紅綠燈的方式,來呈現各產品、機台、廠區的好壞,一個表格加上用紅綠燈來呈現,讓人一目瞭然。

生活化的比喻,更容易引起對方的共鳴,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

建議大家,未來在工作溝通上,可以先思考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東西能類比,慢慢養成習慣。往後在表達時,就會自然地以這個方向去溝通。


本文作者:彭建文

本文出自:表達力測驗:晶片製造流程怎麼讓外行人聽懂?台積電主管教你表達力

作者官網:品碩創新

責任編輯:BFA 簡報 編輯部




利用「層別法」化解溝通障礙,台積電主管教你邏輯工作溝通法!

層別法是一種分層別類的過程,它能將資料根據某個標準或變數加以分類、分析,需要結合直條圖、圓餅圖呈現。

卓越的人能夠拉開一般人的差距,不在於他們的學歷,而在於拆解、簡化知識的能力。

  1. 很多專業工作者,會照著自己的邏輯進行教學。但這麼做的結果,往往是講者說得振振有詞,聽者卻是鴨子聽雷。

  2. 傳授專業知識時,可以採用拆解、簡化的「系統性技術方法」,把知識拆解成多個步驟,一步只做一件事。


專業,需要簡化程序

以前我在工作的時候,常常要上公司指定的課程,有些是公司人資安排的專業課程,請外部講師來授課,有些則是邀請內部主管,上一些管理、領導的課程。

當時有一位主管,替我們上了基層主管管理課。當時在課堂上,我感覺自己很能意會、都聽得懂,但當我回到工作崗位,要開始實作時,卻發現「聽懂」和「實踐」根本是兩回事。

離開公司後,我成為一位職業的企訓講師,每年我都會安排一些進修課程,讓自己持續學習。有一年,我去參加一堂公開課,當時聽完課程,我內心非常沮喪,因為我聽不懂。

這堂課的老師非常專業,但他傳遞的知識,在我這些初次接觸該領域的人聽來,真的是鴨子聽雷。

當時我就在課堂上舉手發問,老師回答:這些東西聽一次,當然不會懂,你多應用幾次,就會慢慢了解。但我心想,課堂上就聽不懂了,我回去怎麼用呢?

教學,需要邏輯架構

這兩個小故事,就是所謂的學習障礙。如果一開始接觸了一門專業,就讓學習者感到困難,久而久之,就會對這門專業失去學習的熱情。

這就好比國中生學數學,如果老師教得艱深專業,學生難以理解,久而久之就會對數學失去興趣,等到了考試時,想當然,他的成績會慘不忍睹。

但假設他換了一位新的數學老師,教學方式改變,讓他聽懂上課內容,這位同學的成績就會愈來愈好。

所謂專業,就是要簡化程序,讓所有人都聽懂。一個專業的老師,需要的不是聰明的頭腦,而是一套能拆解、簡化的「系統性技術方法」。

介紹一套工作方法,你會怎麼說?

接著我用一個案例來說明這套方法,在學習問題分析與解決的工具中,有一個方法叫做「層別法」

層別法是一種分層別類的過程,它能將資料根據某個標準或變數加以分類、分析,需要結合直條圖、圓餅圖呈現。

我相信上面的敘述,大家可能都看得懂,但是回到工作崗位上,卻不一定知道該如何運用這個方法去解決問題。

接下來,我們來用拆解簡化的系統性技術方法,說明「層別法」的功用。我把層別法分為 5 大步驟。

步驟1:你的問題是什麼?

我想知道我每個月開銷都花在哪裡?

步驟2:從問題尋找分析資料

分析過去 6 個月開銷資料。

步驟3:針對分析資料做分類

開銷資料的分類,依序為:食、衣、住、行、育、樂。

步驟4:從分類中找資料,透過圓餅圖或直條圖來呈現

每月開銷平均 6 萬,食、衣、住、行、育、樂分別為5 千、2 萬 5 千,5 千、5 千、5 千、 1 萬 5 千。

我們就可以依據這些資料畫成圓餅圖或直條圖,來看出各個類別分別占開銷的比例。

步驟5:從圖形寫出結論

從步驟 4 我們可以有兩個結論,分別為:

1. 每月開銷佔最高的前三名分別為「衣、育」,佔每月開銷 67%

2.「衣」開銷總額為 2 萬 5 千元,佔每月開銷 42%

用層別法化解溝通障礙小結

上面的 5 個步驟,就是用知識拆解的系統性方法,將一個任務拆解成多個步驟,每個步驟只做一件事。

很多專業工作者、經理人,對某些工作上的概念已是信手拈來,理所當然,因此他會照著自己的邏輯去教學,但別人不見得能聽懂。

而知識的拆解,不只能讓對方意會,還能讓對方照著你拆解的方式快速解決問題。作為教學者,這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卓越的人能夠拉開一般人的差距,不在於他們的學歷,而在於拆解、簡化知識的能力。這套系統性的技術方法,分享給大家。


本文作者:彭建文

本文出自:利用「層別法」化解溝通障礙,台積電主管教你邏輯工作溝通法!

作者官網:品碩創新

責任編輯:BFA 簡報 編輯部




別再盲猜空氣,主動開口,確認視訊會議中的聽眾反應

經歷疫情的修煉,人們對視訊會議軟體的操作已十分熟悉,以往看不見畫面、聽不到聲音、播不出簡報等手忙腳亂的狀況大幅減少,會議品質變得更好,但在線上環境做簡報時,仍有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不容易感知聽眾反應。

現場做簡報,可以從聽眾的表情、肢體或眼神等線索獲得反饋,作為調整簡報方式的依據,當情境轉換到線上,就算聽眾有開鏡頭,也不易觀察上述的非語言訊息,如果對方連鏡頭都不關,真的會有種對空氣說話的尷尬感。

怎麼破解?我的建議是直球對決,直接開口問。

聽眾沒反應的原因可能是不知道何時能插話、尚在消化思考內容,或是根本不理解簡報內容,這時講者能做的,是在清楚的簡報架構之下,在適當的時機友善的引導聽眾回應。

首先是簡報架構,原則是開場先讓聽眾知道「要講哪幾件事」,接著依序展開說明,結束前簡短回顧與總結,最後指派下一步行動。

這個架構的好處是替聽眾建立全貌與安全感,聽眾無需思考「現在在講什麼?」、「接下來要講什麼?」,相對容易專注簡報內容,也留了回應的餘裕。

在簡報進行中,有兩個適合詢問聽眾反應的時機,一是在說明完第一個項目之後,二是在回顧總結之後,兩個時機點的提問台詞如下:

說明完第一個項目:

講者:在這邊先稍停一下,請問 OO (通常是主管或有決策權限者) 或其他夥伴有什麼需要提醒我或要我再補充說明的部分?

此時稍停一下等待回應,聽眾有回應就當下回答,沒有的話就繼續講下去:

講者:謝謝大家,那我就依照順序繼續說明。

說完第一個項目先做詢問,讓聽眾有時間消化剛才的內容,並整理可能的回應,先詢問主管則是讓對方有合理回覆的機會,主管先開口,其他人也較願意發表意見,如果所有人都沒特別意見,即代表大家都清楚,可以順理成章的往下推進。

回顧總結之後:

講者:我簡報的內容到這邊告一段落,快速地替大家回顧一下,今天我們提到了三件事情 … (除了回顧,不要忘記歸納會議上得到的回饋) ,以上,請問 OO 主管或其他夥伴是否需要補充或再提醒我的?

替聽眾回顧,可以加深印象,確認大家都有聽到重點,請求給予提醒則讓聽眾有合理開口的機會,也能展現自己的細心,當然如果沒有特別的回覆,就可以乾淨利落的結束會議。

清楚的架構、適當的時機與友善的提問,下一次視訊會議,主動詢問聽眾反饋,別再提心吊膽地猜空氣啦!

本文作者:寶渥副總經理、資深講師 黃孟堯

Thought of the day 溝通的重要性 by Tim Pollard

提升你的簡報力:為什麼溝通容易有障礙?該如何去解決溝通的問題?

我們什麼時候需要用到溝通?為什麼溝通如此重要?

懂得有效溝通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我們不只是通過談話學習如何接受和給予,同時我們也通過與他人對話獲取想要的東西。

Why communication goes wrong…and how to fix it | Tim Pollard | TEDxBillings 本文影片參考

Tim Pollard 在 Ted Talk 演講中說到歷史向我們證明過無數次偉大溝通者的樣貌,例如史蒂芬賈伯斯及其他偉大創業家,但其中他提到一個強大溝通者是希特勒,論點是邱吉爾能獲得眾人支持並不難理解,畢竟他所追求的是團結反暴政;但希特勒卻正好相反,他在那個眾人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社會,說服眾人支持他的暴政,從此可印證一個人的溝通能力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重要和強大力量。另外,根據他研究的數據,過去在商業行為中組織經常使用簡報來表達,但實際上僅有少數的 1 / 3 的表現令人滿意,2 / 3 被認為是非常平庸或差強人意的表現。

什麼是才是有效溝通?

別用數千張投影片去懲罰你的觀眾

大家是否有做過很可怕的投影片演講?你自己也知道根本是無效的溝通,卻還是不得已對很多人做過,不小心就做出可觀的投影片數量,帶領觀眾走向未知的多重宇宙。很多人在準備演講時,通常演講的文稿跟呈現的投影片幾乎一樣,這點很奇怪,當你收到會議通知開始,首先就打開電腦的 Power point 卯起來打字,當你以為越打越多字感覺自己很有進度,很可能實際上根本就沒有經過思考。

Tim 是這樣定義的:有效的溝通應該是當你演講完後,聽過講座的人已有能力重述你的故事( Retell your story )。

舉例說明:當你完成一場重要的簡報提案後,這是你的第一次呈現,很多人會誤以為這樣已經可以迎接成功了,但經驗告訴我們,實際上接下來很可能會有一場不會邀請你的會議來決議是否通過你的提案,而這是你的第二次呈現,但這場簡報你無法干預,只能期待聽過你簡報後的人能夠擁有重述你故事的能力,以幫助你在第二場會議裡獲得成功。

如何準備一場有效的演講?

Tim 用以下畫作 “Ariel Burgess 的女人” 來說明一場好的演講需要打敗哪些海怪警示,圖片中有三位美人魚,遠方有一條即將靠近岩石的船,他把船比喻為“即將到來的重要演講”( Your Presentation ),岩石比喻為 “即將墜毀沉沒”( Looming Disaster ),三位美人魚則分別代表:你的簡報投影片( The siren of slides ), 你的演講風格( The siren of style ), 你完美呈現演講的終極目標達成( The siren of success )。

請留意並重視以下三件關鍵的事:

一、溝通是極為重要的事,我們必須學習去掌握他,請留意前述的三種海怪警示:

  1. 你的簡報投影片( The siren of slides ):不要讓你的簡報投影片上的文字完全等同於你演講時準備要說的話。

  2. 你的演講風格( The siren of style ): 不要相信傳統簡報教學,他們告訴你只要注重眼神接觸、身體語言、強而有力的姿勢就可以贏得觀眾的心。比身體語言更重要的是言之有物,你知道你要說什麼、你在說什麼、你為什麼而說。

  3. 你完美呈現演講的終極目標達成( The siren of success ): 上述提到的兩次會議呈現理論+最重要能代表這個演講是成功的要素是聽完簡報的那個人,能夠很忠實完整的重述你的故事,進而去影響做決定的關鍵人物,獲取你想要追求的成功。

二、是否能完整重述演講內容是一個檢視演講是否成功的標準,重述能力就像是一把關鍵鑰匙將會開啟其他的可能性。

三、計畫結果金字塔是一個工具去幫助你檢視,簡報的呈現方式與溝通順序,他能夠幫助你有效溝通。

金字塔圖使用方式為由上往下開始思考,從最頂端開始,你最初應該先思考你希望你的觀眾要去做什麼或做什麼樣的決定?第二層則是需要去思考我需要我的觀眾透過演講相信什麼?第三層則是我應該要提供哪些東西或數據來佐證我說的是真的並說服觀眾相信。下圖是 Tim 在講座中提到一個曾經手的案例,他需要替一群青少年爭取贊助,因此可以看到金字塔頂端他最先思考他希望贊助商願意提供什麼樣的庇護給青少年,緊接著看到第二層他延伸出三個重要的信念,最後底層則是運用一張強而有力的圖來證實若未獲得他們的贊助,將會有一群青少年流離失所,睡在垃圾堆內的照片,最終 Tim 團隊透過有效溝通順利獲得贊助。

以上是今天的簡報溝通力分享,希望你會喜歡,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小幫助,別忘記幫我分享+多拍幾下手給我鼓勵喔!也別忘記謝謝你自己,
你很棒花了 5 分鐘閱讀一篇新知識,你已經比昨天的你更進步一點了。

本文作者:Angel Mao

本文出自:Thought of the day 溝通的重要性 by Tim Pollard

責任編輯:BFA 簡報 編輯部

被批評表達沒邏輯、沒重點,該如何改善?

有人曾經說過你表達「沒有邏輯」嗎?

你認為自己能夠將想法清楚、有條理的陳述出來嗎?

你在上台簡報之前腦子容易一團亂、感到很緊張嗎?

大多數無法做好簡報的人,通常是不太懂得如何將零散的想法,組織成有邏輯的架構。這樣不僅容易讓台下的聽眾失去耐心,報告時自己也比較容易感到緊張和混亂。

怎麼解決呢?我們需要懂的如何組織一個好架構。

這篇文章有三個重點:

1. 表達沒邏輯的原因
2. 好架構的重要性?
3. 如何建立好架構?

準備好要一起克服表達沒邏輯的問題了嗎?讓我們開始吧!


學生時代的寫作表達訓練 示意圖 photo by xFrame


一、表達沒邏輯的原因

表達沒邏輯的主因,是因為我們過去沒有好好學習如何把話說清楚,也不認為這件事情重要。

1. 學生時期的表達訓練

就我在簡報的教學經驗,許多人不擅長將混亂的想法,組織成有邏輯的內容。這很有可能是過去學生時期的寫作訓練出了問題。

在台灣,多數人最早開始接受的表達訓練,是學生時代的寫作,但當時的寫作練習,通常只是為了「考試拿高分」。我們專注於玩弄文字、修辭、語調,讓文章讀起來十分華麗,卻忽略思考文章的邏輯結構,與背後想傳達的目的。

這樣的表達容易流於表面、零散破碎,無法將核心概念精準傳達。

這或許不是教師和學生的錯,只是面對當時的考試制度與題目,這樣的寫作模式可能是最有「效益」的做法。

但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後,若我們仍以過去寫作思維,去面對職場簡報或寫作,往往就無法表現得出色。

2. 職場需要的表達能力

職場真正需要的表達,不是你把話說得很美、很華麗,而是你說的話有沒有道理、有沒有邏輯、能不能讓人聽懂、讓人信服。

這時候,表達時能否展現「洞察力」與「邏輯性」,往往比表達的「美感」還重要許多。

也可以這樣說,表達的美感應該建立在紮實的內容基礎上。如果內容有料、有邏輯,那修辭技巧、設計美感會大大加分;相反的,如果表達只有美感,卻內容空洞、邏輯混亂,則無法在職場環境中被接受。

那怎麼辦呢?我們必須從表達的基本功做起。

什麼是表達的基本功?就是有邏輯的表達架構。


好架構的重要性 示意圖 示意圖 photo by pexels


二、好架構的重要性

一個好的架構,對於講者和聽眾來說都很重要。對講者來說,建立一個好的架構能夠釐清問題、聚焦想法;而對聽眾來說,好架構則能更快速的掌握表達內容的全貌。

1. 幫助表達者釐清思路

建立架構的過程,是思考大於產出的過程。講者需要不斷刺激思考、釐清問題、整合想法、調整順序,最後才能規劃出一張目的明確、路徑清晰的表達地圖。

這個過程,相較於單純調整文字細節辛苦許多,又無法看見立即的成果,導致很多人表達時不喜歡在架構上下功夫。就像是很多人準備簡報時會花大量時間做 PPT,卻沒有花腦袋搞清楚真正的簡報目的。

管理學上有一句話,特別適合用來鼓勵我們學習架構:「別用戰術上的勤勞,掩蓋戰略上的懶惰。」戰術指的就是讓表達酷炫吸睛的技巧,比如:修辭技巧、投影片設計、話術…等,而戰略指的是透過思考,建立紮實有邏輯的架構。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枝微末節的戰術層面努力,卻沒有真正掌握戰略的問題,這樣表達沒邏輯的問題自然就不會被改善。

2. 幫助讓聽眾容易理解

精準寫作》告訴我們:「寫作就像是堆香檳塔,創作者從底層思考、整理,一層層往上堆砌想法、重點,最後得出那一杯獨到的結論和觀點。而從受眾的角度,反而是從上而下取杯,從結論看到支撐結論的論點,從論點看到證明論點的證據。

這裡的「寫作」,我認為可以替代成任何和「表達相關」的詞彙,比如:簡報、演講… 等。

對聽眾、讀者來說,一個好架構能夠幫助他們更快速的掌握內容。訊息從結論、論據、案例說明逐步展開。

如果表達時沒有一個明確的表達架構,想到什麼說什麼,聽眾就容易迷失其中,無法輕易理解表達者的意思,然後失去耐性。

小結一下,好的架構能幫助表達者釐清思路、整合內容;而也只有當表達者清楚知道自己想要說什麼、要帶聽眾走向何處,聽眾才可能理解表達的重點。


如何產出好架構 示意圖 示意圖 photo by pexels


三、如何產出好架構

前面我們了解「表達沒邏輯」的主因,是過去養成的表達習慣,也知道想要改善這種情況,需要學習在表達前建立一個好的表達架構。

這一段,我要跟你分享:如何產出一個好的表達架構。

1. 產出架構的兩種方法

產出架構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從無到有逐步建立架構,另一種則是直接借助合適的表達框架來思考,將內容填進去。

① 由下而上的 KJ 法

KJ 法其實是來自一位日本人文學家,川喜田二郎 ( Kawakita Jiro ) ,在歷經多年的野外考察後,總結的一套方法。而 KJ 二字,就是來自這位人文學家的名字縮寫。

這套方法可以將它活用在許多地方,比如:團隊合作、企業會議、組織簡報、企劃活動…協助我們發揮創意、釐清問題的本質,並找出可行的行動方案。

我在《表達力專欄:如何透過 KJ 法,建構有邏輯的表達架構?》有詳細介紹 KJ 法,有興趣的人可以當作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只簡單介紹 KJ 法的操作流程:(根據我的個人經驗改編)

Step 0. 事前準備:表達必須以終為始。一開始先思考講給誰聽、目標為何。
Step 1. 自由發想:將腦中對於該表達主題的想法盡可能的全部抽出來,訣竅是:時間限制、不議論不批判。
Step 2. 重點分類:將第一階段的點子根據共同特徵進行分類,歸納出數個大重點。
Step 3. 檢視架構:根據歸納出來的重點思考是否需要調整表達順序,讓重點呈現故事性。

KJ 法比較適用於「毫無頭緒或思緒混亂」、「團體報告整合想法」、「突破框架展現創意」這幾類狀況,可以激發出不同的可能性,但缺點是比較耗時。

相關文章:
表達力專欄:如何有效準備一場簡報?知道題目後要先搞清楚的三件事
表達力專欄:如何設定簡報目標,更精確的準備內容?
表達力專欄:如何進行聽眾分析,有效準備一場簡報?》

② 由上而下的框架法

第二種內容架構的方式,是挑選合適的框架來進行表達,比如:行銷 4P、PREP、SCQA …等。

透過這些經典的表達架構引導思考,能夠幫助你更快速產出有品質的內容。

或許有的人會擔心,透過表達框架來思考,不就是跟做投影片套簡報模板一樣,沒有創意嗎?《簡短卻強大的三分鐘簡報》裡提到的一句話,可以解釋這個困惑:「想打破規則達成目標,遠比採用經過千錘百鍊的方法困難。

有些時候,借用歷久不衰的經典框架來表達,效果遠比你想破頭來展現創意還有用。(參考閱讀:《表達力專欄:如何有邏輯的表達?表達框架 PREP:原理、用法與案例解析》)


你可能會問,那到底用哪種方式建立架構比較好呢?我認為兩種都要會,因為不同的情境,會需要不同的思考方式。

我個人的經驗是,對外的大型演講,會使用 KJ 法來組織想法、建立架構,產出具有創意的內容;對內重視溝通效率的簡報(公司、學校、教學),則借用經典的表達框架。

好架構的特質 示意圖 示意圖 photo by xFrame

2. 好架構的特質

上面談了建立好架構的兩種方法,這部分要提醒一下好架構有什麼特質,幫助我們能真正規劃出好的表達結構。

① 重點數量精簡

一個好的表達架構不能太多重點組成。根據過去到現在關於人類大腦記憶的研究,二到五個重點會是不錯的選擇,如果超過這個數量,大腦的負擔就會太大,吸收不良。

心理學有個定律叫做希克定律( Hick’s law ),指當內容選項太多時,不僅會讓受測者選擇時間加長,也會讓錯誤率增加。這在表達上的意義是,如果表達中有太多訊息,很容易讓聽眾漏接核心訊息。

簡單來說:太多重點,對聽眾來說就是沒有重點。


② 重點緊扣主軸

第二個特質,是好架構的重點,需要緊扣簡報的核心目的或論點。

舉例來說,有一份簡報的目的是希望老闆提升「閨蜜巧克力」的行銷預算,簡報者的架構有三個重點:

1. 閨蜜巧克力一詞流行
2. 越來越多閨蜜巧克力派對
3. 巧克力賣場,女性大排長龍

請問這三個論證,哪一個有問題呢?

答案是第三個。因為女性大排長龍,並不直接代表閨蜜巧克力的需求增加,它只是有可能增加,因此不能直接當成結論的證據。(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當整理出架構的重點後,要記得回頭檢視一下:這幾個重點和我的表達目的有相關嗎?真的能夠支持我的表達結論嗎?


③ 彼此邏輯連貫

如果你的重點架構能夠做到「數量精簡」、「緊扣主軸」,就可以進一步思考:能不能讓簡報產生故事性

什麼是故事性呢?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運動醫學系畢業的健身教練,想要介紹這份工作給畢業生,你列出了三個演講重點:健身教練需要的專業能力、能為客戶帶來哪些成長、工作環境介紹。

你會如何安排三個重點的順序,才能讓聽眾感覺像在流暢的聽一個故事呢?

你可以思考聽眾如果真的入行,會經歷的職涯時間順序是如何,來調整重點的順序。首先,先講工作環境;再來,談專業能力的養成;最後,分享具備專業能力能帶來哪些收穫。

想要讓表達有故事感,可以根據重點之間的邏輯關係,由大到小、由遠到近、由過去到現在(或現在到未來),來調整重點呈現的順序


總結 示意圖 Photo by Ann H on Pexels.com


總結

如果你沒辦法簡單說明,代表你了解得不夠透徹。」這是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的名言。當你被批評說話沒邏輯、沒重點時,很有可能是你根本沒想清楚到底要說什麼。

這是很多人表達遇到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產生,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沒有真正學過如何把話說「清楚」,只是不斷在學習怎麼把話說「漂亮」。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從學習建立一個好的表達架構開始。

架構能夠幫助講者把想說的話想的更清楚,也能讓聽眾更快的掌握內容大意。

想要不再被批評表達沒邏輯嗎?那就紮實的練習規劃表達架構。

這是精準表達的基本功,也是能真正帶你走長遠的表達力。


本文作者:FAHAHA|翁順法

本文出自:表達力專欄:被批評表達沒邏輯、沒重點,該如何改善?】

責任編輯:BFA 簡報 編輯部

如何設計簡報?三步驟讓你精準表達、有效溝通

在《簡報設計專欄:為什麼簡報會讓人看不懂?怎麼解決?》這篇文章中,我們提到了投影片讓人看不懂,不外乎三個原因:搞不清目的、找不到重點、看不懂邏輯,文中也提到了針對這三個問題的解決方向。

而這篇文章,我們要透過一個三步驟流程,帶大家了解實務上應該如何優化投影片。

這篇文章會提到簡報設計的流程,適用於不同種類的投影片喔!

1. 拆解內容:釐清表達目的
2. 版面規劃:呈現重點邏輯
3. 呈現對比:大小顏色對比 

準備好要提升簡報溝通力了嗎?那我們開始吧!


一、拆解內容:釐清表達目的

簡報設計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先確定自己這張投影片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1. 投影片到底想要說什麼?

只有明確想清楚自己要說什麼,聽眾才有可能聽懂你想說什麼。你可以反問自己:「這張投影片的目的是什麼?我到底想告訴聽眾什麼?我希望聽眾看完這張投影片,可以…?

這一步想的夠清楚,後面就會輕鬆很多;反之,如果沒有想清楚表達的目的,即使後面的設計手段在優秀,也難以做出資訊清楚的簡報。

這聽起來很簡單,但根據我的經驗,學員卻往往卡在這一步。

2. 什麼是正確的簡報目的?

考考大家,下面的敘述你覺得哪些才是算是簡報目的?(多選或單選)

① 我希望這張投影片可以讓聽眾一看就懂
② 我希望讓聽眾了解簡報的重要性
③ 我希望這張投影片可以更吸睛一些
④ 我希望聽眾可以清楚加入簡報社的好處

你覺得呢?

答案是 … ② 和 ④。你有答對嗎?

為什麼 ①、③ 不是好的簡報目的?原因很簡單,首先,這是簡報設計的目的,不是表達的目的,我們希望每張投影片都可以吸睛又好懂;再來,這樣的目的無法幫助你找到表達的重點,所以沒有意義。

3. 能用一句話簡短說明嗎?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你說的不夠簡單,代表你不夠瞭解。

因此,最後還有一件重要的事:你想出來的目的不能落落長。要能夠用一句話簡短說明,才代表你想的夠清楚。

目的簡潔清晰,才表示你清楚知道自己到底要講什麼。

小練習

請你思考一下,這張投影片的目的是什麼,你能否用一句簡短的話清楚說明

小練習 photo by fahaha 簡報視覺設計課

參考答案:讓聽眾了解簡報社能得到什麼,並渴望加入


二、版面規劃:呈現重點邏輯

確認表達目的後,你要思考:想要達成表達目的,有哪些內容是聽眾必須知道的,哪些是可以省略或是刪除的。只留下符合該張投影片目的的資訊即可。

如下圖:

二、版面規劃:呈現重點邏輯

確認表達目的後,你要思考:想要達成表達目的,有哪些內容是聽眾必須知道的,哪些是可以省略或是刪除的。只留下符合該張投影片目的的資訊即可。

如下圖:

篩選資訊 示意圖 photo by fahaha 簡報視覺設計課

1. 篩選資訊,歸納重點

初步篩選資訊後,可能會留下三大重點、七個重點,甚至十個重點,所以這時要再進行歸納整理。

重點太多對於聽眾來說,等於沒有重點,聽眾只要記不住、大腦負擔過重,就會想要放棄理解。

所以要從重點之間的「共同特徵」思考能不能合併,透過更簡單的「框架」,讓聽眾好記憶、吸收。

這裡有稍微提醒一下大家,如果你的重點太多,又很難分類,就有可能是你的目的不夠明確,需要回到前一步重新檢視一下喔。

2. 呈現重點彼此的邏輯關係

當重點找出來,也重新歸納整理後,接著就要去思考重點之間的邏輯關係。

常見的邏輯關係有兩種,一種是並列型,一種是順序型。

並列型就是每個重點之間是獨立的、互不影響的,比如常見的:XX 的三大重點、 before 和 after 的比較…等;順序型就是重點之間有順序先後的關係,比如:流程、因果…等。

有時候一張投影片中會同時存在這兩種邏輯關係。比如:每兩大原因導致某個結論。這時,兩大原因屬於並列型,而這兩大原因與結論之間就屬於順序型關聯。

同時存在並列型與順序型的邏輯關係 示意圖 photo by fahaha 簡報視覺設計課

製作簡報時一定要想清楚重點之間的邏輯關係,並用箭頭、線條指引觀眾,才能大幅降低聽眾閱讀理解的負擔,達成簡報設計的「讓人秒懂」目的。

這個步驟和釐清目的一樣,是最需要思考,也稍微複雜的步驟,大家在要好好練習看看喔!


三、呈現對比:大小顏色對比

前兩個步驟,我們已經釐清目的、找出重點,並且根據重點彼此間的邏輯關係進行版面的規劃。最後一步,我們就要透過大小、顏色,來凸顯重點。

1. 大小對比

大小對比其實很直觀好懂,就是重要的內容放大,不重要的內容縮小。

以文字來說,標題最重要所以最大,關鍵字第二大,內文第三,補充說明最小。

另外,有一個小小的經驗提醒,就是標題盡量要比關鍵字大1.5倍以上,才能呈現讓人有感的區別。

比如:關鍵字的字級是32,標題就至少要48。

不僅僅是文字如此,圖片、圖表也是如此。重要的圖片、圖表就讓它佔據較大的投影片空間,讓聽眾能夠一眼就看清楚。

2. 顏色對比

講完大小,來談談顏色。

顏色是簡報設計非常重要的一環,好的顏色使用可以讓簡報變得更專業,壞的顏色搭配會毀了投影片。

使用顏色凸顯重點可以往兩個方向思考,一個是強化、一個是弱化。

強化資訊就是將重要的資訊改成鮮豔的顏色、加背景色、畫螢光筆、加外框顏色、加陰影…等;弱化資訊則是將不重要的資訊顏色變淡、改成灰階、模糊…等。

哪個比較好呢?我會建議大家用弱化的思維來設計投影片。

不要隨便使用顏色,只在真正重要的地方使用彩色,其他就使用黑、灰、白等無彩色進行搭配。

這樣會讓你的簡報變得有質感、專業。更重要的,是關鍵的資訊才能真正被凸顯出來。

顏色的使用 示意圖 photo by fahaha 簡報視覺設計課


總結

這篇文章我們談了簡報設計的三步驟流程,分別是:

① 拆解內容:釐清表達目的
② 版面規劃:呈現重點邏輯
③ 呈現對比:大小顏色對比

我認為,前面兩個步驟才是做好投影片的真正關鍵。只要想的夠清楚,最後的設計手段只是錦上添花。

這篇教學中,沒有想教你如何設計出酷炫華麗的投影片,只是想教你如何做出資訊清楚、讓人好懂的投影片。

而這件事,對於你來說,或許更重要。

我們要知道:簡報設計的潮流會變,不變的是,我們都需要有效的溝通。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這篇文章的案例修改過程。


本文作者:FAHAHA|翁順法

本文出自:【簡報設計專欄:如何設計簡報?三步驟讓你精準表達、有效溝通】

責任編輯:BFA 簡報 編輯部

2020 簡報狂熱者應知的十大趨勢

2020 十大趨勢 #1.jpeg

簡報製作者們開始意識到配色的重要性。

在去年我們發佈「2019 簡報狂熱者應知的十大趨勢」時,就曾經預測在今年配色一定會上榜,果不其然,整個 2019 年搜尋關鍵字「配色」的次數,在 BFA 簡報的官網所有訪問量中高於平均值的五倍之多,而色彩權威 PANTONE 每年公佈的年度色,也是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

2020 十大趨勢.004.jpeg

而配色的觀念應用在商業情境,則可以先從企業識別系統 (CIS, Corporate Identification System) 開始思考起。絕大部份的企業都會有自己的品牌標誌、配色的使用規範,BFA 簡報也是,在對外且正式的簡報場合,這些規範應該要嚴格的被遵守,但在內部的場合,也許可以有些彈性,來增加工作者製作簡報的效率。

BFA 簡報推薦六個顏色給大家 :

黑、灰、白、企業識別色、企業識別色 (深)、企業識別色 (淺)

黑灰白做為視覺的基本色,然後以企業識別色 (這裡以紅色為例) 做為基礎,再加上一個深紅色,和一個淺紅色,總共六個顏色。


實際的應用我們看一個簡單的案例 :

圓餅圖

圓餅圖是商業簡報情境常見的資訊圖表,一開始的問題是軟體自動帶入的配色沒有邏輯,不過稍微想一下就會發現,圓餅圖在討論的時候通常只會專注在至多前三的佔比,因此只要將企業識別色依深淺用在前三大比例的餅圖,再用深淺灰色填入通常會忽略不談的餅圖,即可完成簡單,但具有企業質感的資訊圖表。

 
2020 十大趨勢 #2.jpeg

半透明的色塊具有應用範圍廣,呈現效果佳,操作容易的三個特質。

首先看看下方這張投影片上的文字,是否能看清楚呢?

2020 十大趨勢.015.jpeg

即使改變了字體的顏色,仍然無法輕易識別。

2020 十大趨勢.017.jpeg

但這個時候,只要在背景圖和文字之間,加入一個半透明的色塊 (任何顏色皆可),不止可以輕鬆解決這個問題,畫面還變的更有質感了呢。

2020 十大趨勢.019.jpeg
2020 十大趨勢.020.jpeg
 

圖標化應用在投影片設計上已經流行了三、四年的時間,其中經歷過平面化,通常為圖標化 1.0 的時代、到類扁平 (2.0) 的圖標,依然不褪流行。

也因為圖標化是如此的流行,因此到了 2020 年,簡報者開始在意圖標的獨特性,是否能代表自己的企業、風格、調性...等等

2020 十大趨勢.023.jpeg
2020 十大趨勢.024.jpeg
2020 十大趨勢.025.jpeg

在前陣子由日本設計師 Holoko 與英國程式設計師 Rob 聯手製作的 Free icons of Taiwan,掀起了一波流行可見一斑,這是非常有代表的圖標。

2020 十大趨勢.027.jpeg

而簡報小聚則分別在 2018 和 2019 的聖誕特別場,製作了獨特專屬的主題圖標。

2020 十大趨勢.029.jpeg
2020 十大趨勢.030.jpeg
 

借重字型公司 justfont 的金萱、金萱那堤字體,人們從 2017 年前開始,越來越在意字體的選擇。

從前陣子的台北黑體、粉圓、激燃體...新的創作字體也變的越來越多,我們也期待看到越來越多的字體在簡報中的應用。

 

從 2015 年開始,在投影片的邊界,加上一個邊框的設計一直是 BFA 簡報 的經典視覺代表。

我們將這樣的設計大量的應用在網路上的傳播素材,還有線下的活動輸出物設計上,在近幾年,大家應該也有在許多不同的地方,看到類似感覺的設計。

2020 十大趨勢.gif
 

16:9 早已是近幾年投影片的主流比例,但我們也觀察到,有些場合開始變的更寬了。

因應寬螢幕的比例,在簡報工具中的模版也推出了更多的左對齊的模版,在 16:9 的比例中我們非常推薦使用。

 

扁平化的設計在簡報中的應用,從圖標 (Icon) 開始流行,到了今年,不管是插圖、還是裝飾用的幾何圖形、線條...扁平化的設計將隨處可見。

 
2020 十大趨勢 #8.jpeg

人有五覺,在簡報中一定會用上的有兩覺 :

視覺 : 看投影片及簡報者
聽覺 : 聽簡報者口說

最近流行的沉浸式簡報,指的不是大量的投影片動畫特效,或是過度抑揚頓挫的口說表演,而是合乎邏輯的使用以上兩者,放大閱聽人在視覺及聽覺上的感受,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通常適用於感性主題的簡報情境。

「打火哥」蔡宗翰在 2019 年 12 月來到簡報小聚分享,當時的登台就是一場高水平的沉浸式簡報,大家也可以在影音平台上找到他的精彩簡報。

更進一步的,也可以利用投影片之外的小道具,來刺激視覺及聽覺之外的感官,例如有實際的物品讓人觸摸、氣味...等。

2018 年 11 月,也是第 40 場的簡報小聚,我們邀請到「無光晚餐」的幕後策劃者,也是驚喜製造公司的陳心龍來分享,在他登台分享的後半段,我們將現場的燈光全部關閉,並偷偷在觀眾席間噴灑獨特的氣味,讓大家體驗部份「無光晚餐」的精神,這就是一段非常棒的沉浸式簡報。

 

終於,簡報講者開始意識到,聽眾其實並不在意 :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過去做過什麼事

開場一個簡單的 Hello,就可以直接進入重點,比方說在培訓授課的情境說明今天的學習內容有哪些,然後就開始教學、在銷售提案的情境說明你可以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或是為什麼對方需要你的產品 / 服務、在會議報告的時候告訴主管結論再接著說明原因...不管在什麼樣的情境下,人們更在意的一直都只有一個 : 我可以從你的簡報中得到什麼。

 
2020 十大趨勢 #10.jpeg

不要再用 Thank You 結尾了!

(Thanks、謝謝您的聆聽、謝謝您的時間、以上...都不要再用了)

簡報是一種以終為始的思考策略模式,在結尾的時候,明確的告訴對方,你需要他做些什麼事情,比起道謝,會更有助於推進事情往目標前進。

在內部會議的情境中,你可以參考下面的這張圖,將你的簡報最後一頁改成類似的樣子,明確的告訴對方,接下來的 Action Item 是什麼。

而在外部的情境,常見的誤區之一是要大家掃瞄 QR code,但事實上在台灣的使用習慣,大家是會去搜尋關鍵字,所以你可以試著在簡報最後一頁,提供一個可以找到你的產品 / 服務的關鍵字,做為最後的行動項目。

所以,現在換我們為你設計一個結尾行動啦,那就是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或是你覺得對你的朋友會有幫助的話,請分享它吧!

本文作者:BFA 簡報 編輯部

問題解決了再談專業|用故事包裝專業細節

問題解決了再談專業|用故事包裝專業細節

和許多技術導向的產業一樣,如果沒有親臨現場,單靠簡報呈現艱深的專業技術是很困難的,但換個角度想,就是因為有專門的技術,所以能有效解決消費者的問題,在產業中脫穎而出,而數十載的執業經驗,想必累積許多經典的案例,而這就是很好用的簡報素材。 

2018 簡報狂熱者應知的十大趨勢

2018 簡報狂熱者應知的十大趨勢

今年初,我們根據這些現場的資訊,和許多合作講師在企業、新創領域授課或顧問的經驗,匯整成 2018 簡報狂熱者應知的十大趨勢,提供給小聚的讀者們學習,讓你的溝通成效提升,簡報更具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