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相談室:思源宋體,一個跟豆腐有關的字型

字體相談室是 justfont 新製播的字體脫口秀節目。每一集七分鐘,以獨特的邏輯與廢到笑的笑點告訴你一套字型背後最重要的故事。第一季節目中,預計以生活中最常見或最重要的一些中文字型開始談起。

字型是人人能使用的工具,但它背後的應用技能、範疇、觀念與歷史事實,往往不為人所知。這是一門極其專精的領域無誤。不過,就算不是設計師,也能透過(有系統的)奇談、胡謅與八卦,理解字體背後的故事,進而了解怎樣發揮最好的應用。

 

ep0:思源宋體,一個跟豆腐有關的字型

為了不要有豆腐,Google 找 Adobe 聯合開發了「無豆腐體」。這裡的豆腐,指的是 Google 內部對於電腦「缺字符號」的暱稱。為了減少看到豆腐這種不舒服的體驗,Google 發起了 Noto 字型計畫。Noto 就是 No tofu,而思源宋體是 Noto 這套字型家族中的最新成員。

在試播集 ep0 中,之所以想要談論思源宋體,不只是因為它是今年東亞字型業界的大消息,也是因為所有人都能自由下載、自由利用,是一個與大家都有關的字型。同時,我們也認為,因為這套字型的「範疇」非常適合讓大家了解「字型」這種工具的界線、以及對社會整體的具體貢獻是什麼。

在這篇文章中,主要補充影片先天上難以加入的知識細節

 

註一:Noto Serif CJK v.s Source Han Serif

這集節目裡,為了貫徹「豆腐」相對於「填補缺字」的核心精神,全集皆以 Google 方的名稱「Noto Serif CJK」為主。(CJK 意即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而在 Adobe 方,這套字型叫做 Source Han Serif。(Han 即為「漢」之意)雖然有兩個名稱,但這兩套字型只有一些針對作業系統設定上的不同,字體外貌是一模一樣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從 2014 年的「思源黑體」以來,「思源」這個中文翻譯應是本著「source」一詞(指開放原始碼)而生的。

 

註二:檔案大小差了 238 倍

希望能透過「歐文字型」與「東亞表意文字字型」的大小差異,讓大家理解兩方設計師工作量的差異。根據 Google Noto fonts 網站的資料,使用者面向歐洲的 Noto Serif 四種不同粗細加起來一共 532.9 KB;而使用者面向東亞漢字圈的 Noto Serif CJK,以繁體(台灣版)為例,有七種粗細,大小是 124.3 MB,差異相當可觀。

 

註三:Adobe 的工具

劉慶大大在這裡提到的「統一字形庫」,是一個包含了筆畫造型元件的筆形資料庫。現代商業字型公司大多有這樣的機制,方便團隊中的其他設計師使用現成的筆畫組合成字。據了解,Adobe 的統一字形庫元件是來自於思源宋體所基於的「小塚明朝體」。小塚明朝體是由極為資深的字型設計師小塚昌彥先生於 1990 年代所設計,設計理念是採用最精簡的描繪方式,創作一個乾淨、現代,甚至有點幾何的明體。

 

註四、註五:那些術語到底是什麼

這邊我們提到了:
Unicode Extension B、Unicode Extension C、Big5、倚天碼外字、Adobe Japan 1~6 水準、GB18030 等等⋯⋯有點可怕的字型術語

不過,這些全都是不難理解的概念:集合。在英文裡,A—Z 大小寫是一個「字集」,有固定的成員與順序。ㄅㄆㄇㄈ也是一樣的概念。而以上提到的都是國家級、世界級的字集規範,或者也可以稱為字型設計師的⋯⋯甲乙本(?)

話說,從前從前,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電腦編碼。就想像是不同的語言好了。當你在台灣打的字傳到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就會變成亂碼,因為這些地方的電腦不能讀懂這個編碼。直到 Unicode 這個「萬國碼」出現之後,全世界的電腦都能戶相了解彼此的語言了。

而在那個時候,台灣有自己的編碼系統(Big5),日本、韓國、中國也都有自己的編碼系統。所以這時候 Unicode 為了在自家的體系中收入所有東亞國家的字,就需要去比較來自這些地方的字集,一定會有重複的,就整合;不能整合的就區分為不一樣的字。這個稱為「CJK 統合」。

 

註六:為什麼叫花園明朝體

雖然節目中是講到沒有人知道但實際上會有「花園」這個字型名稱,是因為初期受到花園大學禪學院的補助:http://iriz.hanazono.ac.jp/

 

 

本文作者:justfont / 長期培育新品種中文字型,並持續挖掘字型之美。我們是做字體的人,也是愛字體的人。我們是 justfont。

本文出自:字體相談室:思源宋體,一個跟豆腐有關的字型

責任編輯:BFA 簡報小聚 編輯部

 

 

簡報小聚 #28 2017 年 11 月聚會

11 月 16 日 |溝通傳遞舞台魅力

BFA 簡報小聚是一個以簡報溝通為主題的交流聚會,每次聚會由「主題分享」與「自由交流」兩個環節組成。「主題分享」將由三位講者 (Before, After, Pro Speaker) 依次帶來 20 分鐘的簡報溝通故事、經驗或技巧分享。

而在下個月的聚會,Before Speaker 將在與三位駐場簡報人一對一交流 #邏輯結構 #視覺設計 #訊息溝通 後再次登台,成為 After Speaker。我們希望通過定期的聚會讓每一位參與的夥伴們都能看到簡報溝通力提升後,帶來的改變力量。

歡迎各領域朋友一起來聽三位講者分享簡報溝通經驗及技巧,並與現場的職場人士交流,渡過不同體驗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