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利害關係人的需求出發,讓 CSR 報告更有價值

大眾期待企業對社會與環境的永續發展有所貢獻,CSR 已成為企業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然而 CSR 報告書的資訊量龐大,未經編排就直接轉化成簡報,不利於理解。而利害關係人有各自關注的議題,需研擬對應的溝通策略,以達成倡議目的。寶渥協助多家企業擬定 CSR 簡報溝通策略,分享選擇 CSR 簡報主題的兩個企劃技巧,並歸納各種利害關係人關心的永續議題。

1. 區分利害關係人的資訊需求

針對不同永續議題,資訊揭露的形式會在「理性 / 數據」、「感性 / 故事」的光譜兩端移動,再考量各利害關係人的立場,可將閱聽眾需求分成「理性」、「中性」、「感性」三種需求。

理性需求的利害關係人,需要具體量化的數據、評鑑、計畫等資訊,以評估企業在 CSR 領域的表現,並給予分數與建議。此類聽眾以評比機構、政府單位、投資人為代表。

中性需求的利害關係人,除了理性數據,也在意企業的品牌願景與形象。例如倡議組織會深究企業在永續領域的立場,越來越多的合作廠商也開始關注生意之外的相關資訊,作為選擇合作對象的依據。

相較於前面兩者,感性需求的利害關係人更關注與自身相關的議題。如企業員工在意公司如何照顧員工,企業形象是否正面,消費顧客則想知道品牌的真實故事,透過消費來反映自己的人格特質。

2.001.jpeg

2. 反推閱聽眾「不需要」知道什麼

企業的永續訊息大致可分成十大項目(見圖表),如果對消費顧客溝通,「財務資訊」、「評比機制」等內容顯得太過艱深,難以理解與傳播,但如果對投資人報告,「品牌故事」、「企業形象」等感性內容則不需特別著墨,反而要聚焦「財務資訊」等可被檢核的量化數據。思考哪些議題「不需要」在簡報中揭露,更白話的說:刪除閱聽眾不感興趣的內容,將焦點集中在真正重要的議題。

刪去閱聽眾相對不在意的內容,留下來的才是簡報重點

刪去閱聽眾相對不在意的內容,留下來的才是簡報重點

參考閱聽眾屬性,我們將利害關係人關注的議題分類如下,其中「倡議組織」同時兼具「倡議」與「監督」兩種立場,在搜集資訊時會更加全面,企業在與類似對象溝通時,可以考慮更坦承地揭露 ESG 數據中正負兩面的訊息,以加深信任的基礎。

CSR 簡報是持續性的溝通過程,也是展現企業價值的能力。從利害關係人的角度出發,為閱聽眾客製簡報內容,以達成溝通的理想成效。

本文作者:寶渥資深講師 黃孟堯

本文出自:從利害關係人的需求出發,讓 CSR 報告更有價值

責任編輯:BFA 簡報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