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批評表達沒邏輯、沒重點,該如何改善?
有人曾經說過你表達「沒有邏輯」嗎?
你認為自己能夠將想法清楚、有條理的陳述出來嗎?
你在上台簡報之前腦子容易一團亂、感到很緊張嗎?
大多數無法做好簡報的人,通常是不太懂得如何將零散的想法,組織成有邏輯的架構。這樣不僅容易讓台下的聽眾失去耐心,報告時自己也比較容易感到緊張和混亂。
怎麼解決呢?我們需要懂的如何組織一個好架構。
這篇文章有三個重點:
1. 表達沒邏輯的原因
2. 好架構的重要性?
3. 如何建立好架構?
準備好要一起克服表達沒邏輯的問題了嗎?讓我們開始吧!
一、表達沒邏輯的原因
表達沒邏輯的主因,是因為我們過去沒有好好學習如何把話說清楚,也不認為這件事情重要。
1. 學生時期的表達訓練
就我在簡報的教學經驗,許多人不擅長將混亂的想法,組織成有邏輯的內容。這很有可能是過去學生時期的寫作訓練出了問題。
在台灣,多數人最早開始接受的表達訓練,是學生時代的寫作,但當時的寫作練習,通常只是為了「考試拿高分」。我們專注於玩弄文字、修辭、語調,讓文章讀起來十分華麗,卻忽略思考文章的邏輯結構,與背後想傳達的目的。
這樣的表達容易流於表面、零散破碎,無法將核心概念精準傳達。
這或許不是教師和學生的錯,只是面對當時的考試制度與題目,這樣的寫作模式可能是最有「效益」的做法。
但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後,若我們仍以過去寫作思維,去面對職場簡報或寫作,往往就無法表現得出色。
2. 職場需要的表達能力
職場真正需要的表達,不是你把話說得很美、很華麗,而是你說的話有沒有道理、有沒有邏輯、能不能讓人聽懂、讓人信服。
這時候,表達時能否展現「洞察力」與「邏輯性」,往往比表達的「美感」還重要許多。
也可以這樣說,表達的美感應該建立在紮實的內容基礎上。如果內容有料、有邏輯,那修辭技巧、設計美感會大大加分;相反的,如果表達只有美感,卻內容空洞、邏輯混亂,則無法在職場環境中被接受。
那怎麼辦呢?我們必須從表達的基本功做起。
什麼是表達的基本功?就是有邏輯的表達架構。
二、好架構的重要性
一個好的架構,對於講者和聽眾來說都很重要。對講者來說,建立一個好的架構能夠釐清問題、聚焦想法;而對聽眾來說,好架構則能更快速的掌握表達內容的全貌。
1. 幫助表達者釐清思路
建立架構的過程,是思考大於產出的過程。講者需要不斷刺激思考、釐清問題、整合想法、調整順序,最後才能規劃出一張目的明確、路徑清晰的表達地圖。
這個過程,相較於單純調整文字細節辛苦許多,又無法看見立即的成果,導致很多人表達時不喜歡在架構上下功夫。就像是很多人準備簡報時會花大量時間做 PPT,卻沒有花腦袋搞清楚真正的簡報目的。
管理學上有一句話,特別適合用來鼓勵我們學習架構:「別用戰術上的勤勞,掩蓋戰略上的懶惰。」戰術指的就是讓表達酷炫吸睛的技巧,比如:修辭技巧、投影片設計、話術…等,而戰略指的是透過思考,建立紮實有邏輯的架構。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枝微末節的戰術層面努力,卻沒有真正掌握戰略的問題,這樣表達沒邏輯的問題自然就不會被改善。
2. 幫助讓聽眾容易理解
《精準寫作》告訴我們:「寫作就像是堆香檳塔,創作者從底層思考、整理,一層層往上堆砌想法、重點,最後得出那一杯獨到的結論和觀點。而從受眾的角度,反而是從上而下取杯,從結論看到支撐結論的論點,從論點看到證明論點的證據。」
這裡的「寫作」,我認為可以替代成任何和「表達相關」的詞彙,比如:簡報、演講… 等。
對聽眾、讀者來說,一個好架構能夠幫助他們更快速的掌握內容。訊息從結論、論據、案例說明逐步展開。
如果表達時沒有一個明確的表達架構,想到什麼說什麼,聽眾就容易迷失其中,無法輕易理解表達者的意思,然後失去耐性。
小結一下,好的架構能幫助表達者釐清思路、整合內容;而也只有當表達者清楚知道自己想要說什麼、要帶聽眾走向何處,聽眾才可能理解表達的重點。
三、如何產出好架構
前面我們了解「表達沒邏輯」的主因,是過去養成的表達習慣,也知道想要改善這種情況,需要學習在表達前建立一個好的表達架構。
這一段,我要跟你分享:如何產出一個好的表達架構。
1. 產出架構的兩種方法
產出架構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從無到有逐步建立架構,另一種則是直接借助合適的表達框架來思考,將內容填進去。
① 由下而上的 KJ 法
KJ 法其實是來自一位日本人文學家,川喜田二郎 ( Kawakita Jiro ) ,在歷經多年的野外考察後,總結的一套方法。而 KJ 二字,就是來自這位人文學家的名字縮寫。
這套方法可以將它活用在許多地方,比如:團隊合作、企業會議、組織簡報、企劃活動…協助我們發揮創意、釐清問題的本質,並找出可行的行動方案。
我在《表達力專欄:如何透過 KJ 法,建構有邏輯的表達架構?》有詳細介紹 KJ 法,有興趣的人可以當作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只簡單介紹 KJ 法的操作流程:(根據我的個人經驗改編)
Step 0. 事前準備:表達必須以終為始。一開始先思考講給誰聽、目標為何。
Step 1. 自由發想:將腦中對於該表達主題的想法盡可能的全部抽出來,訣竅是:時間限制、不議論不批判。
Step 2. 重點分類:將第一階段的點子根據共同特徵進行分類,歸納出數個大重點。
Step 3. 檢視架構:根據歸納出來的重點思考是否需要調整表達順序,讓重點呈現故事性。
KJ 法比較適用於「毫無頭緒或思緒混亂」、「團體報告整合想法」、「突破框架展現創意」這幾類狀況,可以激發出不同的可能性,但缺點是比較耗時。
相關文章:
《表達力專欄:如何有效準備一場簡報?知道題目後要先搞清楚的三件事》
《表達力專欄:如何設定簡報目標,更精確的準備內容?》
《表達力專欄:如何進行聽眾分析,有效準備一場簡報?》)
② 由上而下的框架法
第二種內容架構的方式,是挑選合適的框架來進行表達,比如:行銷 4P、PREP、SCQA …等。
透過這些經典的表達架構引導思考,能夠幫助你更快速產出有品質的內容。
或許有的人會擔心,透過表達框架來思考,不就是跟做投影片套簡報模板一樣,沒有創意嗎?《簡短卻強大的三分鐘簡報》裡提到的一句話,可以解釋這個困惑:「想打破規則達成目標,遠比採用經過千錘百鍊的方法困難。」
有些時候,借用歷久不衰的經典框架來表達,效果遠比你想破頭來展現創意還有用。(參考閱讀:《表達力專欄:如何有邏輯的表達?表達框架 PREP:原理、用法與案例解析》)
你可能會問,那到底用哪種方式建立架構比較好呢?我認為兩種都要會,因為不同的情境,會需要不同的思考方式。
我個人的經驗是,對外的大型演講,會使用 KJ 法來組織想法、建立架構,產出具有創意的內容;對內重視溝通效率的簡報(公司、學校、教學),則借用經典的表達框架。
2. 好架構的特質
上面談了建立好架構的兩種方法,這部分要提醒一下好架構有什麼特質,幫助我們能真正規劃出好的表達結構。
① 重點數量精簡
一個好的表達架構不能太多重點組成。根據過去到現在關於人類大腦記憶的研究,二到五個重點會是不錯的選擇,如果超過這個數量,大腦的負擔就會太大,吸收不良。
心理學有個定律叫做希克定律( Hick’s law ),指當內容選項太多時,不僅會讓受測者選擇時間加長,也會讓錯誤率增加。這在表達上的意義是,如果表達中有太多訊息,很容易讓聽眾漏接核心訊息。
簡單來說:太多重點,對聽眾來說就是沒有重點。
② 重點緊扣主軸
第二個特質,是好架構的重點,需要緊扣簡報的核心目的或論點。
舉例來說,有一份簡報的目的是希望老闆提升「閨蜜巧克力」的行銷預算,簡報者的架構有三個重點:
1. 閨蜜巧克力一詞流行
2. 越來越多閨蜜巧克力派對
3. 巧克力賣場,女性大排長龍
請問這三個論證,哪一個有問題呢?
答案是第三個。因為女性大排長龍,並不直接代表閨蜜巧克力的需求增加,它只是有可能增加,因此不能直接當成結論的證據。(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當整理出架構的重點後,要記得回頭檢視一下:這幾個重點和我的表達目的有相關嗎?真的能夠支持我的表達結論嗎?
③ 彼此邏輯連貫
如果你的重點架構能夠做到「數量精簡」、「緊扣主軸」,就可以進一步思考:能不能讓簡報產生故事性?
什麼是故事性呢?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運動醫學系畢業的健身教練,想要介紹這份工作給畢業生,你列出了三個演講重點:健身教練需要的專業能力、能為客戶帶來哪些成長、工作環境介紹。
你會如何安排三個重點的順序,才能讓聽眾感覺像在流暢的聽一個故事呢?
你可以思考聽眾如果真的入行,會經歷的職涯時間順序是如何,來調整重點的順序。首先,先講工作環境;再來,談專業能力的養成;最後,分享具備專業能力能帶來哪些收穫。
想要讓表達有故事感,可以根據重點之間的邏輯關係,由大到小、由遠到近、由過去到現在(或現在到未來),來調整重點呈現的順序。
總結
「如果你沒辦法簡單說明,代表你了解得不夠透徹。」這是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的名言。當你被批評說話沒邏輯、沒重點時,很有可能是你根本沒想清楚到底要說什麼。
這是很多人表達遇到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產生,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沒有真正學過如何把話說「清楚」,只是不斷在學習怎麼把話說「漂亮」。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從學習建立一個好的表達架構開始。
架構能夠幫助講者把想說的話想的更清楚,也能讓聽眾更快的掌握內容大意。
想要不再被批評表達沒邏輯嗎?那就紮實的練習規劃表達架構。
這是精準表達的基本功,也是能真正帶你走長遠的表達力。